Crypto Bills Spark US Backlash

在全球金融创新风云变换的背景下,美国的加密货币监管仍然处在“路上建设中”的阶段,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监管体系的缓慢更新之间存在明显错位。这种错位既带来机遇,也埋下风险。本文将从当前监管格局出发,梳理监管真空所带来的问题、行业反弹的诉求,以及政策进展与未来走向,力求给出一个清晰、系统的分析与判断。

多头监管格局与职责边界的困境

联邦层面的机构分工错综复杂,导致监管边界模糊、执行成本高、监管效率低下。核心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SEC与CFTC的职权冲突与不清晰的资产定位
– SEC通常将“多数加密资产”视作证券,强调适用证券法及其披露、注册和投资者保护要求。这意味着发行方和交易所需要符合证券监管框架,面临较高的合规成本与法规不确定性。
– CFTC则长期将某些加密资产视为商品,强调适用商品期货法和反欺诈规定。在某些情形下,同一资产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被视为证券或商品,造成企业在合规路径选择上的两难,甚至引发跨机构的法律纠纷。
– 这两种立场的并存,使企业在产品设计、交易所架构、清算与清算后续服务等环节,需要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监管逻辑,监管预期不一致的情况较为普遍。

– FinCEN与反洗钱监管的覆盖面与适用边界
– FinCEN将虚拟货币活动中的某些参与方纳入货币服务渠道(MSB)监管体系,强调身份识别、可追溯性与资金流向的透明度。这为交易所、钱包提供商等实体设定了 AML/KYC 的基础要求,但在具体适用范围、跨境交易和信息共享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

– 州际监管差异与区域性合规成本
– 美国各州在合规框架、许可制度、资本金要求、消费者保护规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企业在跨州开展业务时,往往需要分别通过多套监管体系的审查与备案,增加操作复杂性与成本,甚至出现“监管套利”的动机与空间。

– 匹配市场结构的缺失与信息披露的不足
– 当前缺乏一个统一、清晰的市场结构框架,导致市场参与者对哪些产品属于证券、哪些属于商品、哪些属于非证券的数字资产仍存在不确定性。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和市场透明度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放大投资者的风险暴露。

行业反弹的核心诉求

监管真空并非只有风险、也包含行业对更清晰规则的强烈呼声。主要反弹方向集中在以下方面:

– 呼吁建立统一的联邦监管框架
– 行业希望尽快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边界,避免重复监管、冲突性监管和监管空白。一个清晰的框架应覆盖资产分类、交易所监管、交易与 custody 的合规要求、以及跨境协作机制。

– 强化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
– 要求上市披露、资金安全、风控能力、经营透明度等方面达到更高标准,建立对投资者负责任的保护机制,降低市场欺诈、误导性宣传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 推动国际合作与防止监管套利
– 在全球化的加密资产市场中,跨境交易与运营普遍存在,行业希望通过国际协作、统一的高标准监管框架,防止监管套利与跨境违法行为。

– 培育合规创新、促进技术发展
– 既要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安全,也要为合规的技术创新提供空间,如安全钱包、可验证的披露、去中心化金融的合规路径等,避免因过度保守而扼杀创新。

政策进展:从混乱到有序的尝试

尽管监管真空明显,政府与立法机构也在持续推进治理的系统化尝试。关键脉络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 行政层面的全面协同与方向性指引
– 自总统层面推动的数字资产相关政策框架以来,美国政府强调建立跨机构协同、完善监管协同的治理结构。以往的行政命令与工作组设立,旨在统一口径、盘活监管资源、形成对市场的清晰引导。这些努力为未来的法规细化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各监管机构提供了协作框架与优先级指引。

– 国会层面的结构化法案与监管权限重塑
– 国会在2023年至今持续推动多项围绕“数字资产市场结构”和“投资者保护”的法案,目标在于:
– 明确数字资产的分类及相应监管权限,避免SEC与CFTC之间的职责重叠带来的司法不确定性;
– 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与注册制度,降低进入门槛同时提升合规标准;
– 强化对交易所、钱包、清算机构等关键环节的监管框架,提升市场透明度与投资者保护水平。
– 推进过程中的挑战在于党派分歧、行业利益与监管取向之间的博弈。尽管存在分歧,各方仍在寻求可行的折中方案,以尽快推进关键制度性改进。

– 具体政策工具与监管方向的现实侧写
– 统一分类框架:明确哪些资产应由SEC监管,哪些资产由CFTC监管,哪些可能归入其他监管或需要独立规则。这一框架对于市场参与者的产品设计、合规路径和市场准入至关重要。
– 透明披露与投资者保护:将强制披露、风险揭示、资本充足性、运营稳健性等标准落到实处,提升投资者决策的基础信息质量。
– 国际协同与跨境监管: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司法辖区建立数据与执法协作机制,减少跨境监管漏洞与执法盲区。
– 技术与创新的合规激励:通过监管沙盒、合规创新基金、技术标准等手段,鼓励合规的产品与服务落地,降低合规成本与不确定性。

未来展望: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展望未来,美国的数字资产监管发展方向在于实现“可预期、可验证、可持续”的平衡:既要保护投资者与市场的稳定性,又要为区块链与加密技术的创新提供健康的成长土壤。

– 建立统一、清晰的监管框架
– 尽快形成一个覆盖证券、商品、支付与监管理念的统一框架,明确各机构职责,降低企业在跨监管合规中的不确定性与成本。统一框架应兼顾创新友好性,设立合规门槛但不过度束缚技术探索。

– 提高市场透明度与信息对称性
– 要求信息披露制度落地,并建立强有力的投资者教育机制,使普通投资者能够在更清晰的情境下做出决策。同时加强市场监测能力,防范操纵、内幕交易等市场违法行为。

– 推动跨境协作与全球监管对齐
– 在反洗钱、税务、投资者保护等领域,与重要贸易伙伴和国际组织建立高效协作框架,逐步实现跨境监管的互认与协调,减少监管套利空间。

– 支持创新的合规路径与技术应用
– 通过监管沙盒、示范性项目、合规技术标准等方式,鼓励合法、透明、可审计的创新项目,降低合规阻力,让更多合规实体在市场上稳健成长。

– 以稳定性为前提的金融创新
–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强化金融稳定性与系统性风险的前置防控,比如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对交易所的资本与偿付能力要求、对交易所与清算机构之间的资金安全约束等方面,形成“创新-稳健-合规”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

结论:逐步走向有序的未来

美国加密货币监管的现实在于监管真空与监管之间的张力。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监管体系的更新,使得市场短期内出现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但与此同时,政府与立法机构也在通过行政指引、跨机构协作与多项法案推进来缓解这一矛盾。未来的方向将围绕建立统一、透明、可预期的监管框架展开,同时保留适度的创新空间,让技术发展与投资者保护能够协同进步。

在这一进程中,真正的挑战不是简单地“监管更多”或“监管更少”,而是在“保护全体市场参与者的长期利益”的原则下,设计出一个既能抑制欺诈和风险,又能激发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制度生态。这种制度生态将决定美国数字资产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未来十余年的产业生态格局。

資料來源:

[1] www.lw.com

[2] www.globallegalinsights.com

[3] www.kennedy.senate.gov

[4] angle.ankura.com

[5] www.skadden.com

[6] www.politico.com

[7] www.thecooldown.com

[8] www.markets.com

[9] bpi.com

[10] www.brookings.edu

Powered By YOHO A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