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 Bills Spark US Backlash
在全球金融创新风云变换的背景下,美国的加密货币监管仍然处在“路上建设中”的阶段,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监管体系的缓慢更新之间存在明显错位。这种错位既带来机遇,也埋下风险。本文将从当前监管格局出发,梳理监管真空所带来的问题、行业反弹的诉求,以及政策进展与未来走向,力求给出一个清晰、系统的分析与判断。 多头监管格局与职责边界的困境 联邦层面的机构分工错综复杂,导致监管边界模糊、执行成本高、监管效率低下。核心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SEC与CFTC的职权冲突与不清晰的资产定位 – SEC通常将“多数加密资产”视作证券,强调适用证券法及其披露、注册和投资者保护要求。这意味着发行方和交易所需要符合证券监管框架,面临较高的合规成本与法规不确定性。 – CFTC则长期将某些加密资产视为商品,强调适用商品期货法和反欺诈规定。在某些情形下,同一资产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被视为证券或商品,造成企业在合规路径选择上的两难,甚至引发跨机构的法律纠纷。 – 这两种立场的并存,使企业在产品设计、交易所架构、清算与清算后续服务等环节,需要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监管逻辑,监管预期不一致的情况较为普遍。 – FinCEN与反洗钱监管的覆盖面与适用边界 – FinCEN将虚拟货币活动中的某些参与方纳入货币服务渠道(MSB)监管体系,强调身份识别、可追溯性与资金流向的透明度。这为交易所、钱包提供商等实体设定了 AML/KYC 的基础要求,但在具体适用范围、跨境交易和信息共享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 – 州际监管差异与区域性合规成本 – 美国各州在合规框架、许可制度、资本金要求、消费者保护规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企业在跨州开展业务时,往往需要分别通过多套监管体系的审查与备案,增加操作复杂性与成本,甚至出现“监管套利”的动机与空间。 – 匹配市场结构的缺失与信息披露的不足 – 当前缺乏一个统一、清晰的市场结构框架,导致市场参与者对哪些产品属于证券、哪些属于商品、哪些属于非证券的数字资产仍存在不确定性。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和市场透明度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放大投资者的风险暴露。 行业反弹的核心诉求 监管真空并非只有风险、也包含行业对更清晰规则的强烈呼声。主要反弹方向集中在以下方面: – 呼吁建立统一的联邦监管框架 – 行业希望尽快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边界,避免重复监管、冲突性监管和监管空白。一个清晰的框架应覆盖资产分类、交易所监管、交易与 custody 的合规要求、以及跨境协作机制。 – 强化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 – 要求上市披露、资金安全、风控能力、经营透明度等方面达到更高标准,建立对投资者负责任的保护机制,降低市场欺诈、误导性宣传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 推动国际合作与防止监管套利 – 在全球化的加密资产市场中,跨境交易与运营普遍存在,行业希望通过国际协作、统一的高标准监管框架,防止监管套利与跨境违法行为。 – 培育合规创新、促进技术发展 – 既要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安全,也要为合规的技术创新提供空间,如安全钱包、可验证的披露、去中心化金融的合规路径等,避免因过度保守而扼杀创新。 政策进展:从混乱到有序的尝试 尽管监管真空明显,政府与立法机构也在持续推进治理的系统化尝试。关键脉络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 行政层面的全面协同与方向性指引 – 自总统层面推动的数字资产相关政策框架以来,美国政府强调建立跨机构协同、完善监管协同的治理结构。以往的行政命令与工作组设立,旨在统一口径、盘活监管资源、形成对市场的清晰引导。这些努力为未来的法规细化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各监管机构提供了协作框架与优先级指引。 – 国会层面的结构化法案与监管权限重塑 – 国会在2023年至今持续推动多项围绕“数字资产市场结构”和“投资者保护”的法案,目标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