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lahoma Battles Crypto Scams

近年来,随着加密货币的普及与市场快速扩张,俄克拉荷马州正面临一波日益严峻的加密诈骗浪潮。2024年,美国层面的数据揭示了这一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全国因加密货币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约93亿美元,同比大幅跃升,且通过加密ATM等手段的专项损失不断攀升。俄克拉荷马州作为受影响较大的州之一,2024年的诈骗损失超过了3700万美元,折射出本地市场的高发态势与网络犯罪的新挑战。诈骗手法日益多样化、智能化,利用社交媒体、短信、电子邮件等多渠道接触潜在受害者,甚至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深度伪造内容,使欺骗行为更加隐蔽、获得信任的难度也更低。

加密货币诈骗的规模与趋势
在全美层面,2024年的数字资产诈骗呈现“规模扩大、手段更迭、跨平台作案”的特征。官方与行业报告显示,除了传统的投资承诺骗局、虚假交易平台外,诈骗者对老年群体和新兴投资群体的渗透不断深入,利用社交媒体营造“高回报、低风险”的错觉,诱导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所谓的投资账户。加密ATM相关的诈骗尤其突出,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诱导受害者在ATM机前完成转账或资金提取,实施即时、不可逆的资金转移,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追回。整体环境的变化也促使诈骗手法从单一模式走向复合模式:先以情感、信任为入口,再以高回报投资为诱饵,最终通过分阶段放大受害者的投资规模。

对俄克拉荷马州而言,地区性数据同样呈现出“高发–高损”的格局。州内的损失总量虽低于全国峰值,但相比往年,增长势头明显,且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都成为重要的受害者来源。区域性特征与全国趋势相互印证,提示地方治理需要在立法、执法、教育与市场监管等方面形成协同合力。

主要诈骗手法解析
1) “猪肉宰杀”骗局(Pig Butchering)
这类骗局在当前加密领域占比高、危害性强,是最具代表性的欺诈模式之一。作案通常以“错号短信”或初始联系开始,诈骗者花费数周甚至数月与受害者建立虚假信任,逐步引入投资机会。被害者在初始阶段可能只进行少量投资以“验证平台可靠性”,随后在深度信任关系建立后,被引导投入更大金额。待资金达到一定规模,骗子往往突然消失或继续榨取,且往往避免面对面接触,以降低被揭露的风险。

2) 虚假投资平台
该类骗局通过伪装成专业投资机构,搭建外观完好的网站与后台,展示虚假的增长曲线和历史收益数据,制造“稳健、快速增值”的错觉。受害者往往先尝试小额提现以建立信任,随后被引导进行更大金额的投资,最后出现资金无法提现或被“挤兑”的情况,投资平台随之关闭。

3) AI驱动的情感诈骗
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形象、视频、声音等搭建“可信度极高”的虚拟人物,进行所谓的“爱情或婚恋”类情感诈骗。诈骗者通过情感投入、生活需求的共鸣等方式建立快速情感联系,配合投资承诺和恐慌性压力,诱导受害者在情感困境中做出高风险的金融决策。

4) 加密货币自动取款机(Crypto ATM)诈骗
加密ATM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为诈骗提供了便利渠道。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诱导受害者在ATM上进行转账或资金操作,完成资金转移后往往难以追回。此类手法在全国范围都呈现高发态势,老年群体尤为易成为目标,因为他们对新兴技术的理解与操作熟练度较低,易被误导。

受害群体特征
– 年轻人群体:数据显示,Z世代与千禧一代是加密诈骗的核心触达对象,相关受害尝试比例分别约为43%与39%。在年轻群体中,近半数人表示自己或身边人曾遭遇过加密诈骗,平均单案损失约3300美元。这一群体在投资理念与信息获取渠道上更加活跃,但同样暴露在高风险的新兴金融市场之中。
– 老年人群体:在加密ATM诈骗中,老年人受害比例相对更高。原因在于对新兴技术的了解不足、对金融工具的警惕性相对较低,以及在面对电话或网络推销时的防范意识薄弱。
– 其他高风险群体:包括对金融知识欠缺、缺乏独立验证能力、信任他人判断较强的新移民群体,以及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筛选能力有限的个人。

俄克拉荷马州的应对措施
面对持续上升的加密诈骗风险,俄克拉荷马州在法规、教育与执法协同方面展开多维度行动,力求在“预防-侦查-救助”链条上形成更为完整的防护体系。

– 加强立法监管
州级法规正逐步对加密ATM等新兴设施设定边界,包括限定每日交易额度(通常在1000至2000美元区间)、对运营商实行许可制度、并强制性开展反诈骗警示及受害者退款政策等要求。这些措施旨在降低单次交易的资金暴露度,提升合规运营水平,并对违法行为形成更直接的成本约束。

– 公共教育与警示
着重提升公众识别能力,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教育与培训,推动“四个P”识别法则的落地应用:骗子会伪装成可信赖的人;提出问题、消费或投资中的诱人条件;施加时间压力;要求以非正规或极端方式支付。通过社区讲座、媒体报道、线上资源等多渠道传播,提升公众对加密骗局的警觉性与应对能力。

– 执法行动与跨部门协作
州执法机构与联邦机构保持密切协作,资金追踪、虚假投资网站的取缔、冒充注册经纪商的诈骗打击等工作并行推进。跨部门协作有助于建立起从网络侦查到金融追缴的全链路治理体系,提升对跨境及跨平台犯罪的打击效率。

– 针对性防护与资源配置
通过设置举报机制、建立州级反诈骗资源库、提供受害者援助与退款渠道等方式,降低受害者的二次损失与心理压力。同时推动金融机构与支付平台在交易异常时的快速拦截与信息披露,提升市场的自我净化能力。

未来展望与防范建议
数字资产生态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风险格局。要实现真正的“安全、透明、可持续”的数字资产环境,需要政府、行业和公众共同发力。

– 面向个人的防范要点
– 保持怀疑心态,对高回报承诺保持距离,尤其来自陌生人、陌生渠道的投资机会。
– 投资前进行核实:核验平台注册信息、监管资质、公司背景与实际运营资质,避免被“看起来专业”的外表所迷惑。
– 谨慎对待非正规渠道的资金操作,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正规交易所与钱包服务。
– 实施多重防护:开启账户两步验证、使用冷钱包存储长期资产、定期更新设备与安全软件,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易。
– 发现疑似诈骗及时报警并向相关平台举报,尽可能为他人提供线索,降低社会总损失。

– 面向政府与行业的治理要点
– 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确保加密货币交易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并强化运营商的合规责任。
– 推动数字资产交易所、钱包服务商在本地设立明确的客户身份识别(KYC)及反洗钱(AML)机制,提升异常交易的可识别性。
– 扩大针对高风险人群的教育资源,建立长期、可持续的金融素养提升计划,尤其关注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
– 支持技术创新,建立对抗深度伪造和AI驱动诈骗的工具与标准,例如多因素身份确认、AI内容真实性验证等。
– 着力建设跨机构、跨行业的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生大规模诈骗事件,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联动与快速救助。

– 面向社区的协同防护
– 将教育资源走进社区、学校与乡镇,形成“校园-社区-家庭”联动的防诈骗网络。
– 针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材料与咨询服务,提升普及覆盖率。
– 通过与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媒体平台的深度协作,建立防诈骗的全网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拦截可疑信息传播。

结语:警钟长鸣,守护数字财富安全
加密货币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带来新的风险挑战。俄克拉荷马州的经验表明,只有将法治、教育与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在复杂的网络犯罪生态中构筑有效的防线。公众需要建立对新兴金融工具的理性认知,学会对信息进行独立验证,养成稳健的投资习惯;政府与行业需要持续完善监管框架、提升透明度、加大教育投入,并推动跨部门协作与资源共享。未来的数字经济若要健康发展,防范教育与制度创新始终不可缺少。只有全民参与,才能守住数字财富的安全底线。

資料來源:

[1] www.kjrh.com

[2] www.oklahoman.com

[3] markets.financialcontent.com

[4] www.youtube.com

[5] csimt.gov

[6] www.goodmorningamerica.com

[7] www.nasaa.org

Powered By YOHO A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