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t backs Fed on master accounts

随着加密金融逐步走入主流金融生态,关于谁有权进入核心支付体系、如何平衡创新与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最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对 Custodia 银行是否应获得美联储主账户的问题作出裁定,明确了美联储在维护金融系统安全方面拥有相应的裁量权。此次判决在加密银行业引发广泛讨论:它意味着什么、对未来创新和监管框架意味着哪些挑战与机遇?下文拟从案件背景、法院判决逻辑、不同意见分析及其对行业生态的深远影响等维度,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背景与争议的根源:主账户的战略意义与风险考量

主账户是指金融机构能够直接接入美联储支付体系,进行美元清算和结算的核心入口。对以加密资产服务为核心的银行而言,掌握主账户往往意味着能够实现与传统金融体系的无缝对接、提升资金流动性与交易安全性,也使其在支付、对账、资金清算等环节具备更高的效率与可控性。Custodia 银行作为一家位于怀俄明州的特殊目的存款机构(SPDI),专注于为加密行业提供银行服务,其向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申请开设主账户的时间点落在2020年,正处于加密金融快速发展但监管框架尚未完全明晰的阶段。

美联储对 Custodia 的主账户申请给出拒绝理由,核心在于对 Custodia 的加密业务模式带来的潜在风险评估。简言之,判定标准并非是否具备“合格”资格,而是是否可能对美联储支付系统及其安全性造成不可控的风险。Custodia 不服,认为美联储的决定超越了法定权限,侵害了其本应享有的进入核心支付体系的权利。案件经历了下级法院的判决、上诉至第十巡回法院的阶段性审理。第十巡回法院在此次裁决中以2比1的多数意见维持了下级法院的判决,确认美联储对主账户的进入拥有自由裁量权,其核心逻辑是:联储银行承担保护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职责,其权力应当被允许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对潜在高风险机构进入支付系统进行限制。

法院判决的要点与逻辑:风险治理优先的制度设计

多数意见强调,相关法律框架赋予美联储对支付体系的安全性进行维护的权力与职责。这一逻辑背后是一种以风险治理为先的制度设计:在一个高度互联的支付网络中,任何单一节点的风险外溢都可能通过清算通道扩散到整条系统,造成广泛性和连锁性危害。因此,联储在授予主账户资格时,需要基于系统性风险评估,权衡潜在威胁对稳定性、流动性、以及对公众信任的影响,而不是把主账户看作一项可普遍适用的“权利清单”。

判决中的核心论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主账户的授予并非简单的资格平等,而是一种对金融系统整体稳定性的保护性裁量权。这一裁量权旨在确保进入支付系统的主体具备可控的风险治理框架、充足的合规与资本缓冲,以及透明的内部控制机制。
– 强制要求美联储对所有潜在合规且具备基本风控能力的机构都开设主账户,可能削弱其对高风险行为进行有效遏制的能力。换言之,风险控制能力的削弱,可能带来系统性不稳定的风险,得不偿失。
– 判决并未否认创新的价值,但将风险管理置于优先级最高的位置。它明确表达了在支付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之上,创新并非可以无限扩张的“自由进入权”。

这类裁量权的存在,既有制度层面的合理性,也引发行业关于监管工具边界与透明度的讨论。法院的立场并非否定加密银行的存在价值,而是强调在现阶段的制度设计中,维护支付系统的安全是核心底线,创新需要在此底线之上通过完善的风险治理与监管工具来实现。

异议观点:关于创新可能性的担忧与对监管工具的期待

在多源观点的辩论中,少数法官提出了不同的解读与担忧。他们认为,美联储应当通过政策创新与监管工具来管理风险,而非简单以“不可进入”为手段来排除新型银行。此观点强调几个关键点:

– 创新并非天然等同高风险;多数传统银行亦会面临风险,但并非因此否定其进入支付系统的机会。对加密银行而言,主账户不仅是进入支付网络的门票,更是提升透明度、增强审计可追溯性、以及实现严格合规管理的契机。
– 风险管理并非单纯拒绝,而应通过一整套监管工具来实现。包括但不限于更细化的资本充足率、反洗钱与尽职调查(KYC/AML)要求、对业务模式的细化评估、以及可验证的监控与披露机制等。
– 该裁决可能带来对美联储裁量权过度扩张的担忧,若缺乏司法监督与清晰的规则边界,创新活动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市场参与者对监管预期的不确定性将增加。

上述观点并非否定监管者的职责,而是呼吁在确保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具可预见性与可操作性的路径,帮助合规且具备稳健治理能力的加密银行逐步获得主账户资格,从而推动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

行业影响解读:挑战、机会与生态重塑

此次判决对加密银行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其直接影响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 对主账户进入门槛的再确认。美联储对高风险机构的控制权被司法层面确认,这意味着未来想要获得主账户的加密银行需要在风险识别、治理结构、资本缓冲、内部控制、合规体系等方面展现出更高水平的能力。简单以“合规”来应付,难以通过审核。
– 对业务模式的约束与推动。 lacking master account 的加密银行,往往需要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银行合作伙伴清算等路径实现资金流转,成本与效率都受影响。这一现实可能促使行业加速寻求更稳健的合规路径,如与传统银行建立深度合作、参与监管框架的完善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 对金融创新生态的催化作用。裁决本身并非要扼杀创新,而是要求以风险治理驱动创新。企业可能在产品设计、清算结构、合规披露等方面进行更系统的创新,例如开发更透明的资金追踪、加强对资金流向的可观测性、推动跨机构协作的结算解决方案等。
– 对监管预期与行业透明度的提升。为了获得主账户资格, crypto banks 需要承诺更高水平的透明度与可验证的风险治理机制。这一趋势可能推动行业整体透明度提升,帮助监管机构对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形成更精准的风险画像。

未来路径与监管框架的演进

对行业而言,若要在当前判决的框架下推动健康的发展,可能的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 构建更清晰的 risk-based access 框架。政府与监管机构可以探索建立一套明确的门槛、评估指标与审查流程,把“风险等级”与“进入权限”之间建立可操作的对应关系,帮助银行业者提前知晓需要达成的治理标准。
– 强化合规与披露制度。主账户的获取不仅仅是技术接入,更是对合规治理的一次全面检验。加强反洗钱、反欺诈、资金来源与去向的披露,提升内部控制的可验证性,将提升获得主账户资格的概率。
– 鼓励公私协同创新试点。通过监管 sandbox、公开征求意见、以及行业共识机制,允许具备较高治理水平的加密银行在受控环境中试点新的支付、清算或跨境结算模式,以评估风险与效益。
– 推动跨机构的监管协同。鉴于支付网络的全球性与跨境性,地方性裁量权的边界需要在联邦层面上形成协调,以减少区域性监管差异对行业的冲击,确保加密银行具备可预见的长期发展路径。
– 逐步清晰化权利与义务。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规则化的程序和明确的时间表,逐步扩大合规银行的入网范围,同时对未达到标准的主体设置合理的改造期与退出机制,避免因过度压缩创新空间而导致市场失灵。

结论性展望:制度与创新的持续对话

此次判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金融系统在安全与创新之间的博弈。美联储强调风险管理与系统稳定性,体现出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属性:在全球资金高效流动的背后,必须有强有力的风险把控与监管能力作为底线保障。对加密银行而言,这是一段需要以“稳健治理”为前提的成长阶段:只有将风险治理、合规体系、资本充足、以及信息披露做扎实,才有希望在未来获得进入支付体系的机会。

但这并非阻碍创新的终点,而是对创新路径的一次指引。行业需要以更务实的态度,推动与传统金融体系的深度对接、探索合规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方式、并参与到监管框架的制定过程中来。通过建立清晰可操作的风险治理标准、提高透明度、强化跨机构协作, crypto banks 有望在逐步完善的监管环境中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最终,这场法律与监管的博弈,关系的不仅是一家银行的命运,而是整个加密金融生态迈向成熟的重要节点。对行业而言,抓住机遇、正视挑战、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创新与合规并举,或将成为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資料來源:

[1] bankingjournal.aba.com

[2] bitcoinmagazine.com

[3] www.coindesk.com

[4] bpi.com

[5] bpi.com

[6] www.law360.com

Powered By YOHO A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