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 CFTC Promise More Cooperation

引言:从对抗到协同的转折点,监管新格局正在成形

近年来,数字资产与加密货币的快速扩张推动了监管体系的“重构”,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之间的“地盘之争”逐步转向协同共赢的方向。2025年9月,两大监管机构以联合声明的形式宣布深化跨部门合作,明确在受监管交易所交易的“某些现货加密资产产品”上开展协同监管、规则统一与创新试点。这一举措不仅释放出监管层面的信号,也为市场参与者、创新企业与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确定性与发展空间。以下分析在梳理背景、解读要点、评估影响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监管落地的可操作性判断与策略性建议。

一、背景与必要性:跨域协作的必要性与政策基础

  • 市场结构与监管边界的天然冲突
  • – 证券与期货的边界在数字资产领域呈现模糊化趋势,导致监管资源错配、合规成本攀升,并引发市场参与方在合规路径、披露要求、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 以往的“地盘之争”不仅抑制了创新的速度,也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影响资本配置效率与国际竞争力。

  • 政策环境的演进与方向性指引
  • – 白宫数字资产市场工作组在年初发布的报告为跨机构协作提供了政策方向与优先事项,强调通过协同放宽重叠监管带来的摩擦、提升监管透明度,确保创新落地在美国本土。
    – 在全球范围内,数字资产监管正在走向更加均衡与前瞻性的发展路径,跨机构协调被视作提升市场韧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 市场现实与竞争力的考量
  • – 数字资产市场是一个高度全球化与24/7运作的生态系统。单一机构的局部规则很难覆盖跨境交易、跨市场套利与跨资产组合的复杂性。
    – 协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监管语言,降低跨境合规成本,提升美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

    二、联合声明的核心内容与解读

  • 监管协调与规则统一
  • – 两机构承诺推动监管规则的协调,目标在于减少重复监管、避免监管套利、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
    – 这意味着在未来,市场参与者在同一资产类别下将面对更为一致的披露、合规与风险管理要求,降低跨市场操作成本。

  • 扩大交易时间与全球化交易节奏
  • – 提出考虑延长部分资产类别的交易时间,以匹配全球24/7的市场节奏,兼顾投资者权益保护。
    – 这一举措可能推动交易所、清算所和托管机构在运营、风控与技术层面进行深度协同,以确保跨时区交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 创新产品监管框架的探索
  • – 重点关注事件合约(预测市场)与永续合约等新型金融产品的监管框架,强调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控制。
    – 对事件合约的监管将涉及信息准确性、市场操纵防范、数据来源的可信度等要素;对永续合约则需关注杠杆、流动性、资金费率机制及清算稳定性。

  • 联合圆桌会议的制度设计
  • – 计划于2025年9月29日召开联合圆桌会议,邀请市场参与者和利益相关方共同讨论监管协调的优先事项与具体举措。
    – 通过公开聆听与多方对话,提升治理透明度、确保政策设计贴近市场实际需求。

    三、监管合作的意义与潜在影响

  • 提升监管确定性与市场透明度
  • – 统一的监管边界与协同执法机制,有助于降低合规成本、避免监管真空与套利空间,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
    – 规则的清晰化有助于机构投资者、清算机构及托管方等参与方在风控、资本配置与产品设计方面形成稳定的预期。

  • 促进金融科技与创新生态的健康发展
  • – 在明确边界的前提下,允许创新产品的试点与监管沙箱式探索,有助于推动市场参与者在合规框架内进行产品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 对事件合约、永续合约等新型衍生品的监管探索,将为DeFi、结构性金融工具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创造条件。

  • 吸引国际资本与提升全球竞争力
  • – 稳定、清晰且前瞻性的监管环境能够吸引海外创新企业回流或设立歼场,提升美国在全球数字金融领域的影响力。
    – 与国际规则的对接与对齐,有助于降低跨境交易的制度性摩擦,提升跨境资本流动性。

  • 推动市场现代化与风险治理能力提升
  • – 延长交易时段、推动跨时区市场协同需要更强的技术基础设施、实时风控、数据治理与系统互操作能力。
    – 统一规则也将促使市场基础设施提供商在交易、清算、托管、抵押品管理等环节提升透明度与韧性。

    四、挑战与风险的理性评估

  • 监管权限界定的细化难题
  • – 如何在快速演进的数字资产生态中持续精准划分监管归属,避免未来出现新一轮的责任模糊或冲突,是一个需要长期打磨的问题。
    – 数字资产的分类与属性评估方法需要具备灵活性,同时具备可操作的判定标准,避免“以证券化为模板”的一刀切。

  • 技术变革与监管的同步性
  • – 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金融、跨链互操作等创新快速发展,监管规则若跟不上技术演进,将产生监管滞后风险。
    – 对数据源、价格信号、智能合约执行环境等关键要素的监管要求,需要具备前瞻性与可执行性。

  • 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与现实利益冲突
  • – 投资者保护、市场做市商、交易所、清算机构、托管方等多方在规则制定中有不同诉求,如何在协同中兼顾多方利益,是协作落地的重要考验。
    – 政策的可落地性、时间表与资源分配,需要在公开听证、试点先行、逐步放开之间取得平衡。

  • 国际协调与跨境监管的复杂性
  • – 各国监管框架差异较大,全球协同需要在尽量保留美国监管优势的同时,与其他主要市场的标准对齐,防止碎片化的全球监管格局出现。

    五、落地路径与实施要点

  • 明确分类框架与监管边界
  • – 在现有证券化与商品化思路基础上,建立清晰的资产分类与监管归属判定机制,明确何种数字资产进入证券监管、何种进入商品监管、何种进入混合或专门领域。
    – 发布阶段性指引,结合市场数据与风险评估持续迭代,以减少不确定性。

  • 建立跨机构协同运作机制
  • – 设立常态化的跨机构工作组与技术对话渠道,确保规则起草、执法协作、执法取证等环节的高效协同。
    – 将联合圆桌会议的建议转化为具体规则草案与实施项目,设置明确的时间节点与评估标准。

  • 推动跨境对接与国际互认
  • – 与主要经济体及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开展对口技协,推动跨境交易与清算标准的互认与信息共享,提升全球竞争力。
    – 在全球性标准框架尚未形成之前,以技术性合规要求与披露标准实现实操对接,降低跨境合规成本。

  • 创新产品监管的分阶段测试
  • – 对事件合约、永续合约等创新产品设立分阶段监管试点,结合市场数据与风险管理指标进行评估。
    – 设置明确的风险缓释机制,如杠杆上限、保证金制度、强制清算规则、披露与信息披露要求等,确保创新可控。

  • 以市场参与者为中心的治理改进
  • – 引入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确保小型市场参与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声音得到平等对待。
    – 加强信息披露与教育,提升投资者的风险认知与合规能力,降低制度性误解与市场冲击。

    六、对市场参与方的具体影响与行动建议

  • 对交易所与清算机构
  • – 需提前评估跨时区交易的技术需求,强化高可用性与容错能力,完善跨境清算与资金清算的对接。
    – 优化风控模型,确保在扩展交易时间与引入新型产品时,系统性风险可控。

  • 对发行方与市场参与者
  • – 关注监管边界与披露要求的变化,提前合规布局,避免因规则变动而产生的延期发行或退市风险。
    – 对创新产品进行风险披露、投资者教育与合规流程的内部培训,提升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 对投资者与公众用户
  • –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关注披露信息、资金安全与市场操纵风险等方面的保护机制。
    – 倾听市场关切,参与公开讨论,推动监管透明度与合规实践的持续改进。

    七、国际比较与协同空间

    在全球范围内,欧洲、英国、亚洲部分监管机构也在探索数字资产监管的统一与创新并行。与之相比,美英等地区在推动跨机构合作、试点监管与产品创新方面具备较强的制度灵活性。未来,美国的监管协同若能在规则一致性、技术标准、跨境互认、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将在全球数字金融生态中占据更为核心的位置,同时为全球监管协同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八、未来展望:持续演化的监管新常态

  • 规则的渐进性与灵活性并重
  • – 初期以试点、阶段性指引与边界清晰化为主,逐步扩展到更多资产类别与产品形态,确保监管适应性与市场创新并行。

  • 技术与治理的双轮驱动
  • – 随着信息披露、数据治理、风控模型与清算基础设施的升级,监管将逐步实现更高的可追溯性与抗风险能力。
    – 治理结构将趋于透明化、多方参与性增强,市场信任与稳定性提升。

  • 美国在全球数字资产监管中的角色
  • – 若持续推进跨机构协同与国际对接,美国有望成为全球数字资产监管与市场创新的示范性框架,带动全球资本市场朝向更高的透明度、韧性与创新性发展。

    结语:合作共赢开启监管新篇章

    通过将“分庭抗礼”演化为“携手同行”,SEC与CFTC的协作不仅是机构治理层面的调整,更是对数字资产生态系统信任基础的重塑。统一的监管框架、跨时区交易的可持续性、创新产品的审慎监管、以及以市场参与者为中心的治理改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具韧性、透明和创新潜力的监管环境。未来在持续的对话、试点与迭代中,监管机构、市场参与者与投资者将共同推动数字金融生态系统走向更高效、更安全、也更具开放性的明天。这一进程不仅关系到美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竞争力,也将对全球数字资产监管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資料來源:

    [1] www.morganlewis.com

    [2] www.coindesk.com

    [3] www.jonesday.com

    [4] blockchainaiforum.com

    [5] www.regcompliancewatch.com

    Powered By YOHO A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