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Dollar Tokens Shape Beijing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浪潮让稳定币从区块链的边缘工具逐渐走向全球金融的前台。以美元为锚定资产的稳定币,因其价格稳定、流通广泛,成为跨境支付、数字资产交易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重要载体。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资金流动路径,也让全球货币体系的权衡更具复杂性:一方面,美元的货币主导地位通过稳定币的跨境清算被进一步固化;另一方面,新的技术与监管工具又在全球范围内尝试重新定义跨境支付的规则与尺度。面对这一趋势,中国在数字货币生态的布局上,既要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又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区域协同,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稳定币与美元霸权的延伸

美元稳定币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具有多维度的影响。一方面,价格稳定、到账快捷的特性使其成为跨境支付、跨境贸易结算与跨境资产交易的“准通用货币”。在实际场景中,企业和个人往来不再仅依赖传统银行系统,稳定币作为桥梁,降低了汇兑成本和结算时间。另一方面,稳定币的扩张也意味着监管规则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协同落地,否则可能出现监管套利与市场混乱的风险。美国方面,随着数字货币市场的迅速兴起,相关立法和监管工具的逐步完善,旨在将稳定币发行与运营纳入全新的合规框架之下。尽管具体条文形态在不同阶段有所演变,其核心目标是维护货币主权、打击洗钱与恐怖融资活动,并通过规则设计强化金融稳定性与市场透明度。若把全球支付网络视作一张网,美元稳定币无疑为这张网提供了新的节点与交换端,使美国在跨境支付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巩固。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在全球金融版图中,传统货币主权正与数字化工具发生错位与再配置。美元稳定币通过跨境支付网络扩展其“治理性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非美货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直接竞争力。此外,稳定币相关的监管科技、账户准入、反洗钱合规等议题,正逐步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议程。这些变化为中国构建数字货币生态带来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通过制度安排与国际协作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新路径。总体来看,美元稳定币的扩张既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次结构性再分配,也是中国在数字货币治理与国际支付规则话语权方面的关键考验。

中国应对策略:制度创新与离岸布局

在全球稳定币格局中,中国采取了一条差异化、循序渐进的战略路径。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扩大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技术与应用基础,将其作为提升国内支付效率、增强人民币竞争力的核心工具;另一方面,探索在符合国内监管框架的前提下,推动以人民币为锚定的稳定币在离岸市场的试点与应用,以便在全球数字资产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空间,并提升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率。

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制度创新尤为关键。2025年香港推出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若能够稳健落地,将成为亚洲地区首个建立系统性法币挂钩型稳定币监管的区域性标准。这一框架的实施不仅为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也为内地—港澳—国际市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路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

– 制度筑基: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合规与风险防控、建立透明的披露与信息披露机制,确保公众资金安全与市场秩序。
– 离岸突破:以香港等自由港为试点,推动人民币锚定稳定币的牌照与跨境支付试点,提升跨境贸易结算的便利性与效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实际场景。
– 协同创新: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商业银行、科技企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多层次、多场景的应用融合,提升整个生态的韧性与创新活力。

在具体实施层面,制度筑基不仅要完善监管框架,还要建立健全的资本与流动性管理、反洗钱(AML)与反恐融资(CFT)机制,以及跨境信息共享和数据治理规范。离岸突破则需要与区域贸易安排、双边支付协定以及跨境结算体系的互联互通结合起来,确保人民币锚定型稳定币能在合规前提下实现高效跨境使用。协同创新则要求银行、科技企业、清算机构及监管机构之间形成协同治理机制,通过技术标准、接口规范、共同安全演练等方式提升生态的可持续性。

挑战与风险并存

尽管前景光明,但推进本土与离岸人民币稳健代替品仍面临多重挑战与风险。技术层面,区块链底层架构的安全性、扩展性与互操作性仍需在大规模场景中经过验证;若核心算法或安全协议出现漏洞,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监管层面,如何在激发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洗钱、恐怖融资、规避税收等非法活动,是法规设计的关键难点。此外,外部环境的压力也不可忽视:美欧等区域可能以制裁、资本管控或其他逆全球化工具来影响人民币稳健代替品的国际流通与合规性评估。公众信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产品的认知度、使用成本以及潜在的市场波动都直接关系到新金融工具的普及速度与生态健康度。

另一方面,离岸市场的监管协同需要跨境信息共享、监管执法协作与司法协作的高效衔接。跨境链上活动的可追溯性、数据隐私保护与金融情报单位的协作机制,需要在多边框架内不断完善。公众教育与市场引导也是重要环节,只有让用户理解稳定币的安全性、合规性与可用性,才能建立长期的信任与使用习惯。

未来展望:中国如何破局?

要打破以美元为主导的稳定币格局,中国需要在政策设计、技术能力、区域协作与国际话语权方面同步发力。具体路径包括:

1) 强化顶层设计
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为引领,完善与数字人民币、个人与机构账户治理、跨境支付标准、数据治理以及监管科技(RegTech)能力相配套的政策体系。通过跨部门协同、顶层设计驱动,提升实施效率与法规的一致性。

2) 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围绕“一带一路”与区域自贸区布局,推动与沿线国家建立稳定币和数字支付的互认框架。通过双边支付协定、清算互通机制、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协同,提升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使用频次与稳定性。

3) 提升技术自主能力
加大对区块链底层算法、隐私保护、跨链互操作性、合约安全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提升关键技术的可控性与安全性。

4) 扩大应用场景覆盖度
在零售、电商、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等领域推进试点落地,形成可操作的应用闭环。通过真实世界场景的数据积累,提升用户体验、降低交易成本,并积累规模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5) 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与话语权
积极参与G20、IMF等多边机构关于数字货币治理的规则讨论,推动包容性、协同性强的全球治理框架。通过透明的治理、稳健的风险管理和高水平的合规标准,提升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稳定币生态的信任,争取在全球规则制定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结语:在全球数字货币新秩序中寻找中国的主动权

中国站在新的全球金融治理节点上,面临的是一条充满机遇也布满挑战的路径。通过在制度、离岸布局、技术自主、应用生态与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协同性的努力,可以把握住全球数字货币新秩序的主动权。不追随、不盲从,而是以稳健的风险治理、持续的创新投入与开放的合作姿态,推动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网络中的地位提升,推动数字人民币生态从“内生增长”走向“国际协同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关键不是一味追求短期的领先,而是通过可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生态建设,形成一个更公平、可预期、具有韧性的全球支付与金融治理新格局。

資料來源:

[1] www.junzejun.com

[2] finance.sina.cn

[3] www.mycaijing.com

[4] blockcast.it

[5] www.news.cn

Powered By YOHO AI

Leave a Reply